你的位置:买球赢的钱合法吗 > 新闻动态 > 从城市客厅到文化窗口 青岛市南区绘就“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”新图景

从城市客厅到文化窗口 青岛市南区绘就“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”新图景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20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  大众网记者 李嘉宾 青岛报道

  相知无远近,万里尚为邻。黄海之滨,青岛的山海之间,一场跨越文明的对话正在上演。

  2025年3月,“2024-2025年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”文旅交流周暨“国际友人@Qingdao”活动在青岛市市南区启幕,作为中国首个“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”的核心城区,市南区的山海城交融之美与上合精神的深度融合,正在国际文旅版图上镌刻出独特的城市印记。

  01.禀赋与机遇:精神内核与时代背景的全球共鸣

  上合机遇,开放赋能。

  “一座城市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?”答案就藏在市南区的一砖一瓦中。2024年7月,在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,青岛被列为“2024-2025年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”。作为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举办地,市南区的城市基因里刻着“开放”二字,这里不仅是青岛的“城市客厅”,更承载着连接中国与上合国家的使命。

  去年10月,“2024-2025年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”旅游文化季暨哈萨克斯坦旅游推介周活动在市南区启动,12场精彩活动吸引国内外超过2万人参与,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、加快旅游推广合作、创新文旅供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,向世界传递出扩大开放、深化国际文旅合作的决心。

  而本次“2024-2025年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”文旅交流周暨“国际友人@Qingdao”活动的启幕,则是市南区践行上合精神的又一次集中展现。秉持着“和美与共”的核心理念,通过国际文旅商品市集、上合主题国际艺术沙龙、上合国家民族服饰巡游等多元形式,搭建起跨文明对话的桥梁,让青岛不仅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窗口,更成为上合国家民心相通的纽带。

  市南区的吸引力,源于其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与政策红利的共振。这里聚集了青岛90%的历史风貌保护区、12家A级景区,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7500万人次。这一数据的背后,是市南区在入境游复苏、过境免签政策扩容的背景下,紧抓上合机遇,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具象场景,让每一场活动、每一场展演、每一次握手,都成为开放赋能的细胞单元,让城市成为文明交融的磁场、开放中国的缩影,为吸引国际游客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

  02.实践与创新:多元文化与全域特色的深度融合

  当前,国际游客的旅行需求正从“打卡式观光”转向“深度文化体验”。而“China Travel”的火爆更让国际游客对中华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激增。

  市南区敏锐捕捉这一趋势,将“上合文化”这一符号转化为情感共鸣。融合上合国家多元文化,以历史城区中山路为核心,选址打造集文化展示、旅游体验、商业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地标“上合国家旅游文化体验馆”,将于3月底建成试营业,并将打造以“上合国家旅游文化体验馆”为核心的上合文旅街区。通过“前店后厂”的上合免税模式,展销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特色商品,具象化的上合文化符号与历史城区相结合,将文化体验与商业价值无缝衔接,让市南区成为国际游客心中的“第二故乡”。

  如果说打造上合文旅街区是市南区文旅创新的“硬实力”,那么国际一流的接待能力则是“软基建”的直接表现。市南区拥有20家星级酒店,数量占全市的1/4,包含瑞吉、海天、香格里拉等多家高端品牌,国际化的接待服务让星级酒店从“住宿终端”升级为“文旅生态入口”。与此同时,在中山路、奥帆中心等标志性景区,国际化支付场景与多语种导览系统的完善,多维度服务能级的不断跃升,让外国游客的旅行便利度大幅提升。这一层面看似细微,却深刻体现了市南区的战略思考——文旅服务的国际化不仅是硬件升级,更是通过细节构建文化认同的长期工程。

  更深层的创新体现在市南区对“双向奔赴”旅游模式的探索。传统文旅往往侧重单向引流,而市南区充分开发上合组织国家出入境旅游线路,支持旅行社拓展上合国家与青岛之间组发团业务,推动实现与上合组织国家城市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。不仅激活了跨境旅游市场,更将本土资源纳入了国际视野——老街区的风土人情通过国际线路的包装,成为吸引上合国家游客的独特卖点。市南区的实践证明,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不是“流量争夺”,而是通过资源互通实现价值共生。

  03.解析与重构:开放包容与融合发展的独特路径

  面向未来,市南区的文旅融合举措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,更需要回答一个更宏大的命题:在全球化退潮的当下,城市如何通过文旅融合重构国际合作纽带?

  市南区的实践表明,当一座城市能以文旅叩开世界之门,其吸引力绝非单纯的“靠天吃饭”。当文旅场景不断丰富化、国际化,当留学生成为文旅推广大使——这里的故事早已超越地理边界。7500万人次的游客背后,是资源、政策与创新的三重和弦,更是市南区以“显微镜级”的精细化运营,将“开放”与“融合”写进每一条街巷的呼吸之中。

  文旅不断开放融合的背后是对传统文旅逻辑的持续突破。市南区早已跳出了“景区孤立发展”的窠臼,通过全域资源整合,将历史街区、商业综合体、公共空间串联为有机整体,将文化认同作为文旅开放的核心竞争力,通过上合主题活动、非遗国际化等举措,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黏性,打破了“文化展示”与“商业运营”的界限,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驻国际市集,既保护了传统技艺,又创造了经济价值。无论是上合国家旅游文化体验馆的互动设计,还是国际化的文旅服务,均以游客体验为核心。这种以人为本的逻辑,正是其区别于其他文旅目的地的关键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前三季度,市南区文旅产业增加值156.1亿元,占全区GDP比重12.3%。“新春逛街里节”活动从正月初一到初八,中山路区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5.55万人次,日均接待游客量32万人次,充分带动周边业户进店客流量增长和销售额增长。这种“乘数效应”表明,文旅的发展为市南区带来的远不止经济数据的增长,更是成为了城市经济生态的“生长剂”。

  从历史街区的活化到上合文化的传播,从政策红利的释放到未来蓝图的绘制,市南区证明:开放不是口号,而是具体而微的实践;文旅不仅是产业,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。未来,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,将继续以包容的姿态,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南篇章。这里的每一条里院小巷,都将成为世界读懂青岛的窗口。